1. 狀況檢視登錄
修護執行前,針對作品進行全面性的劣化狀況檢視登錄,並製作作品結構損害狀況剖析圖。以肉眼直觀並使用可見光與不可見光進行修護前攝影,並視需要輔以特殊儀器進行檢測。
3. 基底材吸收性與媒材穩定度測試
確認基底材與媒材狀況。
- 測試後如發現特殊情況,修護人員與典藏人員,會
針對媒材加固步驟與用料進行討論研擬。
4. 乾式表面除塵
使用軟毛刷、吸塵器、空氣球、粉末橡皮等物理性的方式清除表面髒汙、顆粒與異物。
5. 媒材/顏料層加固
選用材質穩定且適於該文物的材料進行。
6. 暫時性全面/局部加固保護
以不織布或紙材搭配黏著劑,貼黏覆蓋於基底材或媒材脆弱部分,譬如摺痕、破損處、斷裂處,以防止文物因修護加濕或翻動作業時產生損害。
7. 減緩污漬與褐斑
經基底材與媒材測試後,選用合適溶劑減緩淡化表面污垢、污漬與褐斑。
8. 揭除舊覆背紙與舊命紙
以潮氣潤濕軟化作品背後舊覆背紙/命紙,使用手工具小範圍緩慢揭除紙張。
9. 小托命紙
選用強度厚度適宜的新紙材作為命紙,以修護用漿糊將命紙小托於文物背後。
10. 移除暫時性加固材料。
暫時性加固處通常為文物已劣化或較脆弱之處,移除時應小心留意是否帶離原彩顏料或不小心加大破損處。
11. 補紙與頂條
視文物需要,選用與作品紙張厚度質感接近之紙材,填補於缺失破洞處。摺痕嚴重處使用楮皮紙等紙材製作細條補強加固。
12. 加托與上板乾燥
於命紙之後,小托第二層紙張,增強整體作品厚度與結構,再繃平於乾燥板上靜置。
13. 全色
於作品缺失補紙處,先塗佈隔離層,再以修護用全色材料填色補彩,調和整體畫面。
14. 新鑲料配置
進行後續裝裱材料準備。鏡片、卷軸等裝裱型式所用的織品需提前進行經緯線整理、托紙、整色等工作。此步驟關乎作品最後呈現的細緻度與美感,因此無論是裝裱形式、選料配色、尺寸比例都會經過討論與模擬後才執行。
15. 重新裝裱
將備置完成的材料依步驟順序與作品搭接,並依文物歷史、未來展示或保存的需求以鏡片、掛軸等方式組裝呈獻。
16. 保存措施製作與安裝
依照文物修護後型態與尺寸量身訂製保護箱盒,將其典藏收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