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防災中控室

防災中控室

預防性保存維護

史博館的館藏包含了書畫、油彩、版畫、玉石、陶器、文獻、銅器等十九類文物,
種類從史前彩陶、商周甲骨青銅器、唐三彩、石刻佛雕、玉器,到民初家具戲偶、當代書畫等,近6萬組件跨越時代的珍貴藏品。

如同在自然生態界,為了動植物及環境所做的保育措施與機制;對博物館而言,典藏文物的保存與維護,正是為了擁有悠長歷史的文物們所做的保護方式,希望所有的典藏文物可以盡可能地長久保存最佳狀態,讓現在乃至未來有更多人得以欣賞、認識。這是史博館對歷史的使命感,也是對典藏文物溫柔守護的作為。

預防性保存維護 守護典藏文物的最佳狀態

針對典藏文物進行可集體處置、不干預其外觀、材質、結構的日常保存與維護方式,
我們稱之為「預防性保存」(Preventive Conservation)。
簡單地說,預防性保存是以科學方法預防或減低自然、環境和人為因素造成的文物損壞,
並透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預防性管理,讓典藏品維持在最佳狀態。

其中自然因素管理包括:
光照、溫濕度、污染源和有害生物控制。

人為因素管理則包括:
登錄、存放、持拿、包裝和運輸、展示、保全、緊急災害應變計畫、工作人員教育、公眾意識與法律合規性等程序與政策。

(參考《預防性保存專有名詞圖典》,p29)
時光的考驗 — 文物劣化

文物會隨時間的推移慢慢老化、變舊甚至損壞,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過程。
環境中的光、熱、空氣、水、重力、氣流等,都會與文物產生各種物理作用和化學反應,
這些都會逐步導致文物劣化、老化,對文物造成程度不一的損傷,但可以透過「預防性保存」(Preventive Conservation)手段來避免,
運用預防勝於治療的藏品保養概念, 以適合的保存環境與有效的管理策略減低文物受損風險。

文物典藏保存環境

良好的典藏保存環境是文物的最佳堡壘,
當文物有了可以安身立命的家,便能減緩老化速度。

建造一個安全的文物宅,首重於「穩定性」,宅邸所有的設計條件均圍繞在讓文物安穩為目標,這些基本條件包含:
「空間氣密耐震防水」、「24小時保全管理」、「溫度、相對濕度、空氣污染物監測控制系統」、「光線照度與紫外線管理」、「蟲害防治監測」、「量身訂製的文物典藏環境」、「災害風險管理與應對計畫」。

有了以上的條件,可大幅降低文物受到地震、淹水等天災及人為偷盜的風險。
保存環境中持續穩定不波動的溫濕度生活條件,更有效的抵抗文物發生質變、發黴、蟲害等劣化問題。

理想的溫溼度範圍會依照文物材質的不同需求做設定,通常溫度保持在18-22˚C之間,
相對濕度則控制在45% - 55%之間,易生鏽的金屬材質則會另外給予更嚴格的控制。

光線中的能量是老化殺手之一,最常造成文物產生黃化、褪色、材質脆化狀況,必須謹慎把關與監控。
光線管理就像是典藏文物的防曬措施,通常會藉由隔絕紫外線光源、降低光線照度等方式或保持典藏環境無光源照射等方法控制光的影響。

另外,不要輕忽體型小看似無害的蟲蟲,其破壞威力強大,常以鯨吞蠶食攻法將文物掏空。
必須採以環境潔淨度控制、定期清潔環境、放置捕蟲盒等積極作為,才能防預蟲蟲大軍襲擊。

©2024 Copyright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總瀏覽人次:00000000 / 本頁瀏覽人次: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