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健康檢測室

健康檢測室

文物劣化與科學檢測

就像人經歷歲月洗禮,需要身體健康檢查以確保健康狀態;
史博館的藏品們經過數百年乃至千年的歷練,同樣會產生各種程度的老化與不同原因的劣化,
此時便需要透過如同健檢一般的方法來檢視文物現況,
以及安排後續預防性保存和修護工作。
文物科學檢測正是保護文物、了解文物體質的重要技術。

劣化狀況檢視與紀錄目的是為了:
由外而內全面性掌握文物當下狀態、觀察文物的材料與劣化狀況、了解藏品的保存歷史,
同時彙整所得資料將其編寫成詳細的狀況報告,
此內容能做為後續日常管理、典藏、保存維護及修護的參考依據。
檢視紀錄工作會依據目的性不同與文物實際需要,
選用目測檢視、影像紀錄、文物材質分析等技術進行。

一、目測檢視

此方式為所有狀況檢視的基礎與第一步驟,
主要以肉眼觀察或搭配放大鏡、顯微鏡等輔助工具協助檢視文物外觀,
此一階段可初步辨識出文物型態、工藝技法、整體結構變化、表面裂縫損壞跡象、褪色、是否遭受水損蟲害、前人修補痕跡等等。 (參考《預防性保存專有名詞圖典》,p33)

水漬
畫布變形、顏料龜裂
顏料缺失、分層
褐斑
脆化、斷裂
摺痕
蟲蛀孔洞
生物遺骸(蜘蛛)
繪畫層黴斑
前人修復補丁
二、影像紀錄

此為更進一步的檢視步驟,常藉由各種攝影技術(包含可見光攝影、紅外線和紫外線攝影、X射線攝影等)及搭配光源角度取得文物影像,每種攝影技術所拍攝的影像內容都代表著不同資訊。應用此類型技術除了可紀錄文物外貌和顏色、筆觸層次、隱藏的損害、修護痕跡外,更可判讀底圖草稿等肉眼不可見,隱藏於內部結構的秘密。更重要的是,還能應用於日後文物劣化情況的追蹤對照比較。

三、文物材質分析

透過各種儀器與分析手法,評估被測物質的元素組成、化學成分與材質。

由於文物有其獨特性、珍貴性、不可多得性,因此,運用此技術時必須特別謹慎評估,多會選用非破壞性、非侵入性、非接觸性且以最小干預程度的技術進行。

©2024 Copyright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總瀏覽人次:00000000 / 本頁瀏覽人次: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