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首頁 / 異端?藝端? / 畫外人生
席德進在59歲走完人生,一生不受拘束,熱愛任何藝術形式,除繪畫之外,也曾投注熱情於各種領域。
其豐富的畫外人生,是如何多姿多采?
而曾在不同時期與他邂逅的友人們,對於這位經常我行我素、異/藝於常人的畫壇傳奇,又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
收合
    • 118
    • 奚淞,〈從青春的頌歌到淡遠的山水——談席德進和他的畫〉,《雄獅美術》,第124 期,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81 年6 月,頁38。
    • 119
    • 席德進作 鄭惠美編,《上裸男孩——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臺北:聯合文學,2003 年7 月,頁113。
    • 120
    • 寫於1949年5月19日。席德進作 鄭惠美編,《上裸男孩——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臺北:聯合文學,2003 年7 月,頁114。
    • 121
    • 寫於1950年6月3日。席德進作 鄭惠美編,《上裸男孩——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臺北:聯合文學,2003 年7 月,頁123-124。
    • 122
    • 寫於1951年2月16日。席德進作 鄭惠美編,《上裸男孩——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臺北:聯合文學,2003 年7 月,頁123。
    • 123
    • 寫於1954年4月21日。席德進作 鄭惠美編,《上裸男孩——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臺北:聯合文學,2003 年7 月,頁132-133。
    • 124
    • 席德進,《席德進書簡——致莊佳村》,臺北:聯合月刊社,1982年7月,頁39。
    • 125
    • 席德進,《席德進書簡——致莊佳村》,臺北:聯合月刊社,1982年7月,頁82。
    • 126
    • 陳伯義,〈啟蒙與復訪:從幻燈片的田野研究,投映席德進與林柏樑的建築踏查〉,《ARTouch》,https://artouch.com/views/review/content-12048.html,檢索日期:2021年11月3日。
    • 127
    • 秦雅君,〈如流星般絢爛卻短暫——友人及學生心目中的席德進〉,《典藏雜誌》,第82期,臺北:典藏雜誌社,1999年7月,頁120-121。
    • 128
    • 文中提到:「對於民俗、慶典形式感興趣,對我影響最大的,無庸置疑是席德進,說起來我的第一卷kodachrome2,也是席德進送我的,席德進的畫作都是用這種幻燈片自己拍的,它是當時品質最好的彩色幻燈片,得寄到國外特定的幾個城市才能沖洗……。」郭英聲,〈老文青鏡頭下的臺灣六○、七○年代,是文人才子們的奇幻旅程〉,《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768,檢索日期:2021年11月4日。
    • 129
    • 例如文中提及:「79年,我第一次回國展覽,他表示非常喜歡我的作品,認為我對藝術的觀點已經比較成熟了」。郭英聲,〈他是一位存在感那麼強烈的人!〉,《雄獅美術》,第127期,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81年9月,頁29-30。
    • 130
    • 席德進,《席德進紀念全集I——水彩畫》,臺中:席德進基金會,1993年6月,頁48。
    • 131
    • 陳長華,〈畫家席德進替臺北市美容〉,《聯合報》,臺北:1978年9月23日,第9版。
    • 132
    • 他認為:「我們畫起水彩來就比西方人方便,首先我們用毛筆沒有困難,用線條方面,書法大大地幫助了我們……。」席德進,〈水彩畫〉,《席德進畫集》,臺北:席德進畫室,1968年12月,頁73。
    • 133
    • 鄭惠美,〈不死的席德進〉,《雄獅美術》,第288期,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95 年2 月,頁46-47。
    • 134
    • 高川,〈我和他生活了十四年〉,《雄獅美術》,第127期,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81年9月,頁31。
    • 135
    • 林清玄,〈圓了一個演電影的老夢——訪席德進談演電影的感想〉,《聯合報》,臺北:1979年7月30日,第11版。

「我想我原可以做一個舞蹈家、鋼琴家甚至音樂指揮。
然而我的命運使我在年輕時遇見了好的美術老師……而對繪畫越發熱愛起來。」118

賦詩境

1950年代,席德進以其敏銳的心思、細膩的文筆,用詩的形式記錄下他對自然、愛情等等生活周遭的深入關照和點滴觸發,共約30篇;119處處充滿浪漫又憂鬱的青春情懷,其中似也隱含了他早年渴求同性之愛,卻不可得的心理失落感。

筆桿意

1962至1966年,席德進分別於聯合報、中央副刊、文星、皇冠,以及旅行雜誌等,發表旅外生活的相關文章。他曾自述:

「寫東西也不是簡單的事,比畫畫難多了,一篇文章費我的時間比一幅油畫還多……
所以我寫文章,除非是有感而發,把胸中想吐的話寫出來才舒服」124

「當我內心真有想說的話,我才會下筆寫,並不想去賺那一點可憐的稿費,而隨便亂寫」。125

返國不久後,再將其中多數文章集結出版,如:《席德進看歐美藝壇》、《席德進的回聲》。
文章內容除介紹歐美新畫派、巴黎畫壇等藝術新知,也包含海外中國畫家近況,以及席氏個人的遊歷體驗。其風格時而鋒利、時而風趣、時而激情、時而感傷,句句來自內心的真實感受。

攝影心

旅歐期間,席德進於荷蘭購買了一臺日本相機,於是開始在日後投稿時附上各式各樣的豐富照片。回國後,席氏繼續帶著這臺昂貴的NIKON F型單眼相機,以鏡頭紀錄下無數珍貴的古文物尋訪影像,範疇自傳統建築、寺廟,到民間傢俱、工藝品、服飾等等。

每次外出拍攝回來,席德進就會找來藝文好友在客廳舉辦「幻燈沙龍」,一同品評討論。 126不僅如此,他也對臺灣攝影界產生間接的影響,例如林柏樑(1952-)原本打算向席德進學畫,卻在與席氏一起寫生旅行中留下不少早期攝影作品,並透過他的引介接下藝術雜誌的拍照工作,成為踏入攝影界的契機; 127而席氏對民間傳統的熱愛,也開啟了郭英聲(1950-)對臺灣老東西的接觸, 128並時常對其作品提出建言及鼓勵。129

古屋情

席德進於1966年歐遊返臺,第二天就去參觀萬華龍山寺,途經小南門時被其風姿震懾,130往後亦陸續探尋臺灣各地的古街、古屋與古物;也常在寫生時,參訪古建築和蒐購古家具。1978年5月,又以畫家敏銳而細膩的感性筆觸,寫成「臺灣古建築體驗」七篇文章,每篇自成一個單元,並提出一項建築手法上的特徵來闡述。同年9月,席德進甚至擬出一份「美麗的臺北市」建議書,希冀以祖先流傳下來的對生活環境的觀念,建立人性化的臺北市。131

席德進花了10多年探尋臺灣的民間藝術與古建築,不但有助於繪畫上的創作,在文物保存與呼籲上亦有重要貢獻,例如1978年投入的林安泰古厝保護運動,帶動臺灣日後文化資產保存的風潮。

童稚趣

1969年8月13日,席德進在《聯合報》發表了一篇〈給小讀者〉的文章;開頭以淺顯親切的語句寫著:

「假如你像我小時一樣,喜歡亂畫,沉醉在描繪的彩色世界裡,那麼,你在這個暑假裡,就會找到無限的樂趣。」

並以積極鼓勵的口吻,希望小朋友將心中幻想畫出來,

「管它像什麼,人家看不懂活該,我自己知道,自己喜歡就夠了。」

同年9月,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臺灣書局出版了兒童文學《到巴黎去玩兒》;此書的撰文作家是鍾梅音(1922-1984),繪圖者是席德進。

書中所介紹的巴黎景點,幾乎都是席氏60年代曾遊歷之地。書封是以水彩繪製的「巴黎鐵塔」,內頁則於簡要的文字旁,搭配跨頁的插畫,有的白描、有的上色,帶著輕鬆質樸的畫風,在在可見席德進純真風趣的一面。

書法韻

早自1968年,席德進便提出書法在畫水彩的線條表現上極有助益。1321969年開始,他已將練書法視為每日早課, 133甚而晚期罹病時,遇寫字興致一來,常忘了身上拖著藥瓶,將之拖破。134 席氏所臨摹的碑帖眾多,主要是秦漢以前具有古樸趣味的篆書和隸書體,並認為石鼓文篆書和建築一樣,具有對稱美感。

席德進寫篆書時,通常雙腳站立,懸腕而以手指握住毛筆尾端,以緩慢速度運筆。他認為只有用意念慢慢寫字,線條才穩,字體才會飽滿,內容才會豐富,因此臨摹完的每個字都比原碑帖更厚重潤澤,藉此也幫助他在其他媒材的創作,得以呈現東方線條所蘊含的筆趣韻味。

電影夢

席德進對電影深感興趣,自就讀藝專時,便常到戲院觀賞外國影片。旅美、歐時期,席氏省吃儉用,卻捨得花錢固定每週看一場電影,並想著有天要導演一部道地的中國人生電影。

事實上,席德進對電影並不陌生,年輕時夢想過當演員,在「臺灣製片廠」還是「農業教育影片公司」的年代,便考進演員訓練班,參加了三個月的訓練成為儲備演員。

1966年,歐遊返國的席氏,應「五月畫會」成員韓湘寧(1939-)之約,成為其短片《跑》之主角,身著條紋服裝在仁愛圓環邁步奔跑,直至隱沒於車陣中。而1970年代末期,席德進受導演徐進良(1943-)邀請參加電影《香火》演出,終於一圓他演出公開上映電影的老夢。席德進在片中飾演游擊隊隊長——林德進,可惜戲份不多,演了5天,這位隊長就在激戰中壯烈成仁;即便如此,他仍充滿對電影藝術的期許,希望國內電影能「向更廣闊的方向走」、「寫今天的故事」。135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