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首頁 / 以畫為生 / 關於《賣鵝者》
1950年代開始「以畫為生」1 的席德進,
如何遊刃於藝術與商業之間?
他在以《賣鵝者》參與聖保羅雙年展的過程中,經歷哪些過程及插曲?
除了《賣鵝者》「鄉下人」形象之外,善於觀察人物的席德進又是如何展現對象的性格和姿態?
收合
    • 1
    • 依據席德進自述。席德進,No.1,《席德進素描集》,臺北:文星書店,1966年9月,無頁碼。
    • 2
    • 席德進,〈鄉土歌頌——十六、鄉人〉,《席德進紀念全集I——水彩畫》,臺中:席德進基金會,1993年6月,頁47。
    • 3
    • 席德進,〈裝飾家,設計家,插畫家的廖未林〉,《雄獅美術》,第17期,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72年7月,頁86。
    • 4
    • 鄭惠美,《獻祭美神:席德進傳》,臺北:聯合文學,2005 年7 月,頁96。
    • 5
    • 席德進,〈巴西國際藝術展,我國藝術家應踴躍參加〉,《聯合報》,臺北:1957年1月27日,第6版。
    • 6
    • 席德進,〈裝飾家,設計家,插畫家的廖未林〉,《雄獅美術》,第17期,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72年7月,頁86、88。
    • 7
    • 席氏自述:「我展出了新國畫,水彩,油畫和速寫,一般反應頗佳,藍蔭鼎還來參觀我們的展覽」。席德進,〈裝飾家,設計家,插畫家的廖未林〉,《雄獅美術》,第17期,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72年7月,頁88。
    • 8
    • 文中提及:「這件事對我們研究藝術的人是非常重大的。」席德進,〈巴西國際藝術展,我國藝術家應踴躍參加〉,《聯合報》,臺北:1957年1月27日,第6版。
    • 9
    • 劉文三,〈將生命還給繪畫、畫作交給歷史——席德進的水彩藝術〉,《臺灣美術》,第22期,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1993年8月,頁9。
    • 10
    • 席德進,〈自序〉,《席德進素描集》,臺北:文星書店,1966年9月,無頁碼。
    • 11
    • 席德進,No.1,《席德進素描集》,臺北:文星書店,1966年9月,無頁碼。
    • 12
    • 席德進,〈自序〉,《席德進素描集》,臺北:文星書店,1966年9月,無頁碼。
    • 13
    • 席德進,〈我的藝術與臺灣〉,《雄獅美術》,第2 期,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71 年4 月,頁17。
    • 14
    • 鄭惠美,《獻祭美神:席德進傳》,臺北:聯合文學,2005 年7 月,頁131。
    • 15
    • 如:〈被遺忘了的中國古藝術——談全國美展的西畫新趨勢〉、〈評東方畫展〉等文章。席德進,〈被遺忘了的中國古藝術——談全國美展的西畫新趨勢〉,《聯合報》,臺北:1957年10月5日,第6版。席德進,〈評東方畫展〉,《聯合報》,臺北:1957年11月12日,第6版。
    • 16
    • 陳曼華主編,《拓開國際: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檔案彙編第一冊(1956-1961)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年12月,頁175。
    • 17
    • 席德進,No.1,《席德進素描集》,臺北:文星書店,1966年9月,無頁碼。
    • 18
    • 席德進,〈鄉土歌頌——十二、牛群〉,《席德進紀念全集I——水彩畫》,臺中:席德進基金會,1993年6月,頁43。
    • 19
    • 席德進,〈我的藝術與臺灣〉,《雄獅美術》,第2 期,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71 年4 月,頁17。
    • 20
    • 網路資料:〈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席德進陶刻杯〉,《蘇富比》,https://www.sothebys.com/content/sothebys/zh/auctions/ecatalogue/2014/20th-century-chinese-art-hk0534/lot.5031.html,檢索日期:2021年10月13日。
    • 21
    • 席德進,〈裝飾家,設計家,插畫家的廖未林〉,《雄獅美術》,第17期,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72年7月,頁88。鄭惠美,《獻祭美神:席德進傳》,臺北:聯合文學,2005 年7 月,頁121-122。
    • 22
    • 席德進,〈我的藝術與臺灣〉,《雄獅美術》,第2 期,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71 年4 月,頁17。
    • 23
    • 1966年報紙報導史博館包遵彭館長,在主辦的席德進特展揭幕茶會,宣布決定將《賣鵝者》由國家畫廊永久收藏,並致贈席氏紀念狀;1981年報紙內文提及此作原來陳列在國際機場。報訊,〈席德進畫展〉,《聯合報》,臺北:1966年9月21日,第8版。報訊,〈席德進各類作品將在史博館展出〉,《聯合報》,臺北:1981年7月22日,第12版。
    • 24
    • 國立歷史博物館公文檔案。
    • 25
    • 引用自該公文內容用詞。陳曼華主編,《拓開國際: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檔案彙編第一冊(1956-1961)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年12月,頁321、325。
    • 26
    • 見席德進給包遵彭館長信函。陳曼華主編,《拓開國際: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檔案彙編第一冊(1956-1961)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年12月,頁197。
    • 27
    • 陳曼華主編,《拓開國際: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巴西聖保羅雙年展檔案彙編第一冊(1956-1961)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20年12月,頁217。

《賣鵝者》之前

初任教職

「我教了三年多書,感到沒有前途,每年重覆講一樣的課,覺得人成了傳話筒……」3

1948年,席德進甫自杭州國立藝專畢業,對於未來的去向猶豫不決,直至受到友人的鼓舞,才決心隨軍前往臺灣南部。同年,初抵臺灣岡山一帶的席德進先在軍中擔任文宣工作,後來經藝專同學吳學讓(1923-2013)介紹,轉而到嘉義中學教授美術。4至1949年政局丕變,國民政府遷臺,隨後實施戒嚴,席德進與對岸親友一別成永訣。1952年後,他有感於青春消褪、生活虛空,遂辭去嘉義中學達3年多的教職生涯前往臺北。

畫家之路

「我希望我們中國的畫家,雕刻家踴躍參加,選出自己獨特的作品,
能代表中國人的,臺灣這地方色彩的,具有現代風格的,脫離了習作的面具有創造性的。」5

席德進剛上臺北時,暫居藝專同學廖未林(1922-2011)位於臨沂街的住處,6由廖氏介紹一些插畫工作謀生,剩餘時間則繼續繪畫創作。1953年年底,席氏與廖未林在臺北合作大樓舉辦聯展。7 1955年,席德進與多位友人在臺北新聞大樓舉行一次規模較大的聯合美展。1957年1月27日,席德進儼然以藝術家身分於《聯合報》撰文鼓勵我國藝術家應踴躍參加巴西國際藝術展;8不久,自己也以兩幅作品 —— 油畫《賣鵝者》、水彩《臺北街景》參展。同年5月,他終於在臺北「華美協進社」臺灣分社(約今臺北市中山北路2段)舉行生平首次個展,展出作品幾乎全部售出,9 至此大致可看出他已獲得了某程度的成功,且以畫家身分在藝壇站穩腳步。

《賣鵝者》的那個年代

「起初,我住在臺北公館附近鐵道旁邊一個牛車夫家裡。那時,我作了『餵小雞者』及『牛』。……」10

席德進曾自述「1955年,我租了一間農家磚房住,開始我的以畫為生的生涯。」11而《賣鵝者》創作於1956年,他已從臨沂街日式房舍,搬到臺北公館附近鐵道旁的牛車夫家裡,目前本館所典藏的素描《餵小雞者》和《牛》中主角即是他的房東和房東養的牛。12此時期席德進描繪較多的是具象的臺灣人物與街頭風土。我們往前追溯到1954年左右,席氏購得一本印刷精美的瑞士版現代畫集,他自述「這時我才對色彩有了認識,用這種強烈的色彩,正能表現臺灣這亞熱帶的陽光和景物」13

之後,席德進再從《文星》雜誌及美國新聞處、法國大使館所藏的雜誌或畫冊中,汲取新的西方藝術資訊,也見到畢費(Bernard Buffet,1928-1999)的作品,受其粗黑俐落的輪廓線影響。14到了1957年,隨著五月畫展、東方畫展的陸續開幕,席德進不但成為他們作品的收藏者,也撰文公開支持,15更開始嘗試創作抽象畫,從第5屆聖保羅雙年展參展的《Composition 1959(Black)》16之現今僅存品名判斷,極可能就是他當時滿意的抽象風格作品。

《賣鵝者》模特兒

「那時找到許先生的岳父做模特兒,把他家裡的一隻鵝也畫進去。……這是我畫一個臺灣鄉下人第一幅成功的畫。」19

50年代中期開始,席德進除了寫生創作之外,也受友人吳讓農(1923-2009)邀約開啟畫陶契機。1954年吳讓農與許占山共同成立「永生工藝社」,後來因經營困難,在廖未林的協調下,經營權改為葉公超(1906-1981)等人接手,由王修功(1930-)擔任廠長,並改名為「中國陶器公司」,1958年王修功再主導成立中華藝術陶瓷廠。

這段期間席德進參與陶瓷刻花、彩繪、造型等工作,諸如:永生工藝社、中國陶器公司、中華藝術陶瓷廠和龍門陶藝公司都有其創作足跡;20他的陶瓷作品風格多樣,由仿古傳統到抽象現代,廣受歡迎,收入頗豐。21而因為常到位於社子淡水河畔的永生工藝社畫陶,席德進便以許占山的岳父及他家裡的一隻鵝為模特兒,繪製了油畫《賣鵝者》,並自評是「畫一個臺灣鄉下人第一幅成功的畫」。22這件作品於1957年被選送參加第4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也曾陳列於國際機場,後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23

《賣鵝者》參展插曲

「敝人為個人能有此良機參加國際性的美展計,
同時亦為我國藝術品為外國所邀請、為外人所重視,藉此以宣揚我國文化計,實不該失此良機,故特書懇請館長仍請貴館代辦寄運…… 不僅對者作(編案:作者)幫助不少,同時這件事唯有此途方能圓滿達成。」24

聖保羅雙年展當年非為單純的藝壇盛事,更代表臺灣以「國家」名義被邀請參加國際活動,同時肩負著避免「匪共」「趁機而入」25的使命,在文化和政治意義上均十分重要。 於是,在早期臺灣尚未有其他美術館或博物館的年代,第一次參加國際大展的重任,便落於1955年甫成立的「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1957年正式更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身上。

然而,正值草創期的文物美術館,不僅在當時因無館藏而有「真空館」之稱,加上人力不足、經費拮据,負責此次的第4屆雙年展時,曾提出需由參展者自行裝寄的想法,26席德進亦為此去信館方請求協助運送。 後來雖經協調可由館方統辦寄運,卻因回程運費無法撥發,致使作品回臺時,從巴西轉運紐約後滯留半年才順利返國,甚至一度希望作品在運抵紐約時轉贈當地機構以節省運費、促進中美文化交流;27 所幸最後圓滿解決,這件《賣鵝者》才得以被保留在臺灣。

5分鐘看懂《賣鵝者》

來源:央廣x國立歷史博物館「聲動美術館」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