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修護診療室

修護診療室

館藏修護個案精選
山中屋
石川欽一郎
明治大正時期
絹本設色
尺寸:橫27.2 x 縱113.7 cm
登錄號:97-00141
修護單位:李秀香繪畫修護工作室

作者石川欽一郎(1871-1945);他曾分別於1907-1916、及1924-1932年間前後二次來臺,在臺時間經常赴各地寫生。此幅作品以傳統中國書畫長軸的表現形式、水彩的渲染技法描繪了遠山、樹林、隱身於林中的小屋等,顯露出畫面深遠幽靜的氛圍。

石川欽一郎,日本靜岡縣人,由於二次來臺時間共達18年,是日治時期任職國語學校(臺北師範前身)最久的美術教師,奠定其「導師」的地位,對於臺灣現代美術教育的啟蒙與推動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他積極推廣水彩畫,於報刊雜誌發表大量的畫作與文章、出版相關書籍、指導各種美術講習會等。他亦倡議舉辦官辦美展並實際參與創辦過程,擔任多次審查委員,對臺灣早期西洋畫的傳入影響很大。

文物狀況檢視
畫心基底材為絹本,整體黃化明顯,且因長期捲收造成數條的橫向皺折痕。畫心下半部有深褐色點狀物,基底材與小托紙層有多處脫糊空鼓狀況,裝裱材料脆化嚴重,多處斷折痕與缺失,下半段鑲料有點狀未知漬痕分佈,造成材料褪色變淺,整體狀況不佳。
局部 正面側光攝影
側光下可看見畫心下半部右側有一道橫向折痕。
局部 背面側光
側光下可觀察到作品整體皺曲不平,作品背面有幾處橫向折痕分布,多處背紙空鼓明顯。
局部 透光
於作品後方輔以光線透光觀察,可發現基底材或背紙磨損有缺失變薄,以及覆背紙搭接痕跡。
透光下可看見在落款附近有疑似水漬痕的褐色波紋。
畫心下半部有幾處較透光的筆觸。
使用紫外線檢視各色媒材與褐斑等劣化狀況有無螢光反應。
作品背面覆背紙不均勻的漬痕和正面畫意對照時相呼應。
天桿、鑲料與地桿部分斷裂分離。
修護過程
1. 外觀尺寸量測與媒材穩定度測試
量測作品尺寸。
測試媒材穩定度。
2. 卸除原裝裱、乾式表面除塵
卸除原裝裱材料。
以羊毛刷輕撫畫心移除表面髒污。
3. 媒材加固
依筆意加固濃墨線條。
加固大塊面積媒材。
4. 清潔畫心
以溫水浸濕文物全面清洗。
輔以羊毛刷清洗。
作品上方襯墊不織布保護,再以吸水紙吸除水溶性髒污。
5. 正面暫時性加固、揭除舊背紙與命紙
使用水溶性黏著劑進行畫心正面暫時性加固。
使用鑷子揭除背紙。
透光下確認背紙層結構。
6. 小托命紙、嵌折頂條
小托命紙。
搭貼邊條紙。
加托專業用紙。
7.染製鑲料
調製染色顏料。
刷染鑲料。
8. 重新裝裱
覆背掛軸。
安裝地桿。
9. 全色
調製全色顏料。
全色畫心邊緣托紙,向外銜接色調。
10. 保存措施製作與安裝
以太卷捲收作品後,置入量身訂製梧桐木盒保存。
修護前與修護後對照
正面正光
修護前
修護後
作品修護後調整裝裱比例,使畫意更加舒展。
背面正光
修護前
修護後
原作品背面皺曲不平,背紙有空鼓分布,修護後狀況改善。
局部
修護前
修護後
修護前側光
畫心皺曲不平,並有明顯折痕分布
修護後正光
修護後改善許多
局部
修護前
修護後
修護前側光
畫心皺曲不平,並有明顯折痕分布
修護後正光
修護後改善許多
相關影音
畫作之外」石川欽一郎《山中屋》修護紀錄影片(完整版)
©2024 Copyright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總瀏覽人次:00000000 / 本頁瀏覽人次: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