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修護診療室

修護診療室

館藏修護個案精選
寶島長春圖
張大千、黃君璧、張穀年、胡克敏
李奇茂、范伯洪、羅芳、蘇峰男
羅振賢、蔡友
1982
絹本水墨鏡片
尺寸:橫6451 x 縱177 cm
登錄號:74-00255
修護單位:三間工作室

1981年,臺灣經濟正值快速起飛期,史博館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70年。由當時館長何浩天、顧問姚夢谷等人提出籌畫寶島長春圖卷的構想,立即得到畫壇大師張大千、黃君璧、張榖年、胡克敏、李奇茂等藝文界人士熱烈響應。共同繪製設色水墨山水巨畫《寶島長春圖》。全圖從開始構思到繪製完成,於遵彭廳搭設巨型畫架,由多位畫家合力分段繪製完成,歷時半年時間,張大千皆參與其中並指導。

畫卷風光始於基隆北海岸野柳、金山的海浪,經雲霞壯麗的大霸尖山、奇萊山、梨山至太魯閣,寶島山水盡收眼底且壯觀。畫面主體以水墨寫意方式橫向繪製臺灣本島,採西岸視角,畫面左側自北臺灣向右往南,描繪著臺灣山川與人文景色。至今時過三十餘年,此幅鉅製可謂空前絕後之佳作,是現存臺灣最長的集體創作圖卷,為史博館重要的臺灣山水代表畫作。

文物狀況檢視
作品畫心和整體裱料有多種類型的劣化狀況。
畫心部分的主要劣化包括多處表面髒污、數量眾多的摺痕、明顯的點狀深棕色褐斑,以及因過往捲收擠壓而造成的摺痕與鑲接翹起等情形。裝裱材料則主要在邊緣和畫心鑲接處上的結構破損,包含翹起、磨損、缺失、摺痕、鑲接處斷裂、擠壓等情形。掛耳已嚴重磨損、斷裂,甚至缺失,已無法懸掛使用。此外,作品背面的覆背紙層散佈髒污、漬痕、褐斑、鐵鏽、膠漬以及手掌掌紋、指紋、鞋印等人為形成的痕跡。
局部正面光拍攝
距條斷裂情形。
透光拍攝
接縫及厚薄差異情形。
側光拍攝
畫絹空開與距條斷裂情形。
紫外線拍攝
褐斑分布情形。
局部正面光拍攝
褐斑分布情形。
透光拍攝
距條斷裂及厚薄差異情形。
側光拍攝
摺痕與變形情形。
紅外線拍攝
作品墨跡位置。
修護過程
1. 乾式表面除塵
以軟毛刷搭配吸塵器,清除文物表面浮動灰塵、可移動髒污,必要時以鑷子、手術刀等工具將固體污物以物理性方式移除。
2. 暫時性加固處理
斷裂纖維整理。
以不織布加固。
3. 媒材加固
作品部分紅色媒材較具高度脫落風險,為保全該處媒材同時避免後續水性濕式修護處理時可能造成的危害,先進行媒材加固處理。
三千本膠溶液。
媒材加固處理。
4. 褐斑與漬痕減緩
分區測試不同漂洗濃度與方式。
放置修護凝膠。
以筆刷沾取溶劑點洗患部,減緩褙紙褐斑。
5. 加濕攤平
摺痕處採用局部加濕方法進行攤平處理。
加濕後襯墊不織布、吸水紙、壓克力板和紙鎮,加壓乾燥。
6. 移除掛耳
以修護凝膠加濕褙紙。
掛耳移除。
將褙紙重新回貼。
7. 移除膠帶載體與膠料
以熱風槍移除膠帶載體。
搭配豬皮擦清除膠料。
8. 裂痕加固
裂痕處以頂條進行加固支撐。
9. 隱補孔洞與攤平摺痕
孔洞周邊摺痕施以水份潤濕。
以鑷子攤平整理錯亂纖維。
以紙材填補加固孔洞。
10. 鐵鏽加固
鏽斑部分使用金屬螯合劑與隔離劑,以封護方式進行處理。
逐一進行點狀鐵鏽斑點的封護。
11. 頂條作業
裂痕處頂條加固。
摺痕處頂條加固。
12. 厚薄調整
覆背紙揭除作業。
覆背紙補紙加襯。
厚薄調整完成。
13. 小托與加托作業
裱件邊緣加貼廢肩紙張。
在原裱件讓距處加貼一層長纖維紙作為結構補強。
再加托第二層薄頁中性紙,使整體裱件厚度與結構強度增加。
14. 上板乾燥
裱件加濕。
以分段方式完成裱件上板乾燥和繃平作業。
15. 全色處理
進行畫面褐斑減緩區域與其他色調差異處的色調全補處理。
配合作品畫心畫意,使整體連續性色調協調。
修護前與修護後對照
局部
修護前
修護後
褐斑漬痕處理前。
處理後情況已改善。
局部
修護前
修護後
褐斑漬痕處理前。
處理後情況已改善。
局部
修護前
修護後
褐斑漬痕處理前。
處理後情況已改善。
局部
修護前
修護後
褐斑漬痕處理前。
褐斑漬痕處理後。
局部
修護前
修護後
減緩蟲遺痕跡前。
處理後情況已改善。
局部
修護前
修護後
處理前畫心交疊處脫糊。
處理後情況已改善。
局部
修護前
修護後
畫心缺損修護前。
處理後情況已改善。
局部
修護前
修護後
紙張纖維局部突起。
紙張纖維攤平後。
局部
修護前
修護後
褐斑叢聚修護前。
處理後情況已改善。
相關影音
館藏《寶島長春圖》修護紀錄片(長版)
©2024 Copyright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All rights reserved.
總瀏覽人次:00000000 / 本頁瀏覽人次: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