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放輕鬆
隨著疫情升溫,宅家放鬆「耍廢」,不僅救人、救世界,對現代人而言或許更是帖自救良方。在此,「放輕鬆」的定義,除了肉體上的無作為,也可以是精神上無預設目標結果的狀態,即從事「不為什麼而做」的行為,以此達到生理或心理的休息與沉澱。
收合

北宋理學家程顥《秋日偶成》有云:「閒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除了上述這種對自然和自我的「靜觀」方式,古人還會透過充滿儀式感的生活雅事,來體悟世間萬物的道理及智慧,以獲得內在精神的淨化滌洗。

宋人吳自牧《夢粱錄》提到:「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戾家(「戾家」外行之意)」,反映出當時流行的四件雅事(亦稱「四事」或「四藝」)─ 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已日常化、專業化,幾乎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美學的一環。

「燒香」在宋代指的是焚香。實際上,我國用香歷史久遠,漢代以前,常見的貴族生活薰香如沐浴、佩帶等方式,西漢時期,則有受神仙思想影響所製作之專屬香具 ─「博山爐」(以傳說的海上仙山「博山」為名)。及至宋代,香已成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尤其讀書、宴客總愛燒香一爐、氤氳一室。宋人的焚香,使用的方式多為隔火薰香,而文人中,自稱有「香癖」的黃庭堅,更以「隱几香一炷,靈臺湛空明」的比喻將焚香從嗅覺器官的「知覺」提升到思維上的「觀想」,進入究心養性的靈性境界。

另外,宋人喝茶也是一絕。所謂「唐人煮茶,宋人點茶,明人泡功夫茶,清人泡茶」各朝代因製茶方式不同,也形成各異其趣的茶具及品茗法。唐朝雖有茶聖 ─ 陸羽著述《茶經》創建最早的茶學,23不過宋代流行的「點茶法」,則更是透過欣賞茶色茶沫而得到心靈享受的過程。24宋人使用的茶葉多為「團茶」,它是經過洗滌、蒸青、研膏25 、入模成型、入籠烘焙等複雜工序所製成的茶餅。

喝茶時,將茶餅搗成小塊,再碾粉過篩,最後放入茶碗、沖入熱水,在打成茶湯的過程中還需邊攪拌擊拂,直至泛起茶沫。宋人對茶沫的追求,講求「雲頭雨腳」─ 如雲頭的乳白色茶沫要夠厚,才能將下面的茶湯完全遮蓋,甚至演變為類似今日咖啡拉花的「分茶」(在茶湯上作畫)。26

而宋畫中描繪人物生活場景的作品,往往可見用瓶插鮮花來點綴生活空間。北宋時期,每逢洛陽牡丹盛開之時,地方還會舉行「萬花會」(似今日插花展覽會)。

至於掛畫(又稱掛軸),就連小吃店、茶館也不免俗,《夢梁錄》載:「汴京熟食店,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留連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店面。」民間服務業「四司六局」中的「排辦局」也有專掌掛畫、插花的場地布置。

文人間則更為講究;如趙希鵠著述《洞天清録.古畫辨》說明:「擇畫之名筆,一室止可三四軸,觀玩三五日別易名筆。則諸軸皆見風日,決不蒸濕。又輪次掛之,則不惹塵埃。……牕牖必油紙糊,戶常垂簾,一畫前,必設一小案以護之。」其中已提供諸多書畫保存維護的相關知識。

許多動物除了靠著天然萌樣和陪伴便得以幫助人類紓壓,其實牠們特有的習性及行為模式,往往展現出超強的適應性及生命力,或許有時也能成為我們人類生活中學習效仿的對象。

在家宅中,我們身邊最常見到的動物,無非貓和狗。一般來說,貓咪天生個性獨立,舉手投足似乎總是輕鬆優雅。如宋朝時即有寵物貓,一暱稱為「狸奴」;南宋詩人陸游即曾以鹽作為「聘禮」,迎來一隻夜夜占據地毯的貓兒,作詩《贈貓》:「鹽裹聘狸奴,常看戲座隅。時時醉薄荷,夜夜占氍毹。……」又有胡仲弓《睡貓》詩:「瓶中斗粟鼠竊盡,床上狸奴睡不知。無奈家人猶愛護,買魚和飯養如兒。」可見無論稱呼從古代「狸奴」轉變為今日「主子」,這些慵懶隨興的貓兒始終在飼主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而狗的性格則熱情忠誠,喜歡與人相伴,相較於貓,牠似乎更易親近也較憨直耐勞。狗的祖先是狼,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不過,古人最初養狗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吃肉和打獵;先秦祭祀時曾供犬牲,考古挖掘中還發現家犬隨葬的現象,漢代朝廷中則設有「狗監」,專門掌管皇帝的獵犬。

至唐宋時期,養寵物狗才慢慢成為風尚。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雜記《武林舊事》〈小經濟〉裡記述杭州城的各種小商品及寵物服務,其中有「改犬貓」一詞,很可能類似今日的寵物美容。27

另一類被人類馴養,同時也是自然界築宅高手則是飛禽。古代飼鳥歷史悠久,漢靈帝便是愛好養鷹的代表,古今畫中也多有以鷹為題的作品。

鷹的神態具有英武威猛、氣宇軒昂之姿,銳利的雙眼與鳥喙,加上覓食獵物時登高望遠、極富耐心,故有高遠博大的精神象徵。古代擅畫鷹者有明朝錦衣衛畫家林良,能將老鷹迴身俯衝捕捉獵物的瞬間生動呈現,今人則較多以鷹與松為畫題,取其「鷹/英雄」和「松柏/長壽」之美善寓意。

相對於帶有侵略性的老鷹,屬於中型飛禽的鴿子,向來具有溫和的形象與和平的象徵。除了這些特徵外,鴿子是雌雄雙棲(一夫一妻),且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強,在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均有分布,也有極佳的歸巢性,所以被人類利用來傳遞訊息。

教養鴿子曾一度在宋代城市中形成風氣,最有名的養鴿人家即是退位後的宋高宗趙構,早晚均親力親為收放鴿群,卻也因此被認為過於享樂、忘了仍遭囚北方的徽、欽二帝,故有士人作詩諷刺:「鵓鴿飛騰繞帝都,暮收朝放費工夫。何如養個南來雁,沙漠能傳二帝書」。

《詩經》:「乃寢乃興,乃占我夢。」曾子則說:「孝子之養老也……安其寢處,以其飲食忠養之。」無論發夢占卜或善盡孝道,古人很早就把睡覺當作重要的事。

如何才能睡場好覺?打造好的睡眠環境至為關鍵,其中又與臥房寢具、設施等配備息息相關,如寢具和便溺器。古代睡覺用的枕頭,已兼具實用和美觀,材料上有木、玉、石、水晶、瓷等,據傳瓷枕「最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北宋有詩《謝黃師是惠碧瓷枕》:「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說的就是瓷枕夏令消暑的奇效。另一避暑寢具為「竹夫人」(又有竹几、竹姬等稱呼),是用竹篾(細竹片)編成長籠,或取整段竹子雕刻鏤空,因中間通空、周圍有孔,無論環抱或擱腳,均可收清涼袪暑之效。

而便溺器中的夜壺,古人雅稱「虎子」,可免去男性冬夜裡在寒風中跑廁所的窘境。「虎子」一詞相傳來自漢代名將李廣射虎後,作一銅虎當尿壺,以表對老虎的壓制。虎子早期造型多呈虎形臥伏狀,後應為利於小便或注水,虎身漸呈繭狀以擴大容量,虎口亦愈趨圓桶型。

再者,睡前不少人選擇以小酌來放鬆心情,此舉雖已被現代睡眠醫學認為會降低夜間休息品質,然而,古時可就沒有這麼多飲酒顧忌。古代製麯釀酒工藝,在漢以前主要採麯蘗並用28,到了漢代出現重大變革,直接以未發芽的穀物作原料,單獨用麯菌進行釀酒。

 

至唐宋時期更不斷發展,尤其在宋朝出現不少論述製酒的著作,如朱肱的《北山酒經》就記載了13種製麯方法,陳元靚的《事林廣記》也詳述紅麴的製法,並把紅麴應用在釀酒上。29

 

另外,相傳為蘇東坡所撰的《物類相感志》載:「酒中火焰,以青布拂之自滅。」可能就是出現酒精含量達55度以上蒸餾酒的証明。30同時,隨著酒精度數提高,各朝代的酒具、形制容量也日趨變小。早期殷墟發掘的青銅酒器中,「爵」即是典型的飲酒器。而漢代漆器技法鼎盛,漢墓中普遍有飲酒器漆耳杯的發現。31又如漢代曾盛行「酒樽」,作盛酒之用,至中唐後逐漸被「酒注」(亦稱「酒壺」)取代。有了酒注之後,方便注酒於杯盞,小型杯具才越來越廣泛。32此後,各代酒器也開始追求新穎多變,尤其隋唐以後,瓷器應用多樣化,33進一步反映出其工藝美術成就。

    • 23
    • 沈漢、朱自振,《中國茶酒文化史》,臺北:文津,1995年12月,頁42。
    • 24
    • 沈漢、朱自振,《中國茶酒文化史》,臺北:文津,1995年12月,頁138。
    • 25
    • 「蒸青」是將茶葉蒸熟,「研膏」是透過類似舂搗、揉捏和拍打製成茶泥。
    • 26
    • 李開周,《擺一桌絕妙的宋朝茶席》,臺北:時報,2016年8月,頁62-69、115-122。
    • 27
    • 吳鉤,《風雅宋 ─ 看得見的大宋文明》,香港:中和,2019年3月,頁5-7。
    • 28
    • 「麯」為酵母菌、「蘗」指發芽的穀物。該書另一用法為「糵」。沈漢、朱自振,《中國茶酒文化史》,臺北:文津,1995年12月,頁184、201。
    • 29
    • 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發展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5月,頁141-144。
    • 30
    • 另有產生於東漢、唐代、元朝等各種說法,蒸餾酒的起源諸說尚無定論。沈漢、朱自振,《中國茶酒文化史》,臺北:文津,1995年12月,頁209。
    • 31
    • 沈漢、朱自振,《中國茶酒文化史》,臺北:文津,1995年12月,頁250、254。
    • 32
    • 陳偉明,《唐宋飲食文化發展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5月,頁64、145、154。
    • 33
    • 沈漢、朱自振,《中國茶酒文化史》,臺北:文津,1995年12月,頁256、258。
回頂端